2024高考作文突破50基本套路:满分作文降龙十八式
关注“语文阅刊”并设为星标!每天都收到我们的文章。
一、点面结合拓展加深
点面结合,拓展加深,是高分作文在选材和优化过程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技巧。所谓“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概括性描写有机结合;所谓“拓展加深”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东西,使素材或主旨向深的方面发展。如面对“故事是有力量的”这样一个话题,我们可以从微观的角度将一个“好的故事”对个人命运的改变做文学性的详细描绘;也可以从宏观的角度把“好的故事”对民族形象的展示做概括性的叙述。然后把两者结合起来,并向历史的纵深角度进行拓展,将“故事的力量”提升到改变人类命运的高度,这样就容易把文章写得丰赡厚实。
“点面结合”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局部和整体的组合;二是个别和一般的组合;三是具体和概括的组合;四是主要与次要的组合,前者为点,后者为面,“拓展加深”就是对素材的开掘要深。可以同质叠加,也可以异质对比,还可以多元互补,这样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才更能让读者信服。运用这种技法不仅能够集中鲜明地塑造立体人物形象,表现宏大主题,而且能够运用多件事、从多个角度印证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揭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理性思考,增强其说服力。
二、反弹琵琶,出奇制胜
反弹琵琶,即反向立意,是令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好方法。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反面是“近朱者来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开卷有益”是正立,反向就是“开卷未必有益”。
这种方法逆向入题,从反面成对立的角度确立论点,阐发异于常人的新见解,能出奇制胜。它体现了突破常规,从反面看问题的逆向思维,但“反弹”要适当,立论及论证都要经得起推敲与质疑,如立论“开卷来必有益”,从如果缺乏辨别力而读了坏书,会令人的思想滑坡;或读死书。陷入尽信书的僵化境地。这样展开论证,就容易让入信服。
2020年安徽考生的满分作文《倘若世上没有了千里马,先讲《马说》中的观点,强调伯乐的重要。接着转入论证,推出只能“瘸子里面选将军”选无能之辈,千里马才是伯乐存在的基础的论点。然后分析考题材料,提出了管仲成功的前提是具有千里马的才能的看法,后面又用孔明斩马谡的故事反证了千里马才是基础的观点事例典型,分析透彻,言之成理,反向立意很成功。
三、联想想象 感悟深刻
联想想象,感悟深刻是评价一篇高考作文作为优秀文的标准之一。联想想象指的是通过一些联想和想象,将作文中涉及的场景或抽象概念写得具体生动,这样的文章令人感悟深刻,感染力强。高考写作时可以通过设置形象的场景和情境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所写的主题。比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从眼前院子的秋景入手,联想到一年中北方秋日的秋果、秋雨与秋日闲人,最后联想到典型的饮食、生活等,对故乡的深切怀念水到渠成。抽象却深刻的思乡之情因为联想想象而变得具体可感,引发了读者深刻的感悟。
高考作文还要求考生深刻理解材料内容,写出个人的独到见解,而让人们理解内容的方式往往是通过将抽象概念或事件具体化。考生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将读者置于事件现场,令读者感到身临其境,从而有效地把想法传达给读者。也可以在文章中使用想象的语言和修辞手法,比如通过使用一些双关、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无趣的话题变得更有趣,并且让读者记住所写的主题和事件。如高考作文《树木·森林·气候》,就采用联想类比的方式,将个人与环境连接起来,通过森林与气候的关系,进一步联想到了人与社会、时代的关联,突出了文章主题,同时又贴合写作要求,构思精巧且内容充实。
四、立意创新 不同凡响
立意创新,不同凡响,是作文出彩、获得高分甚至满分的核心要素。立意是作文的灵魂。清人王夫之曾说过,“文学创作,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没有立意,作文就会失去价值。而立意是否新颖,是作文高下之分的关键,也是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重要一环。今年的新高考卷1的作文材料主题为“故事是有力量的”。审题、选材的难度不大,但是获得高分比较难,而立意创新就是这次作文的制胜法宝。
何为立意创新?且看卡夫卡的《变形记》的创新立意。在中国文学之中,一般来说,变化往往是逃避灾难、痛苦、绝望的方法,比如说,不能自由恋爱,就化作蝴蝶,人间天上永相随——《梁山伯与祝英台》;不能摆脱目前的绝路,就化作飞鸟,站立高枝相向而鸣——《孔雀东南飞》;在《西游记》中,妖怪打不赢孙悟空,就化作原形,准备速走。而《变形记》则恰恰相反,作者为了揭露资本主义对工人阶级的压迫和利削,让主人公变为一只巨大的甲虫,深陷在痛苦之中,不能自由活动,不能为资本家奔波卖命工作;失去劳动能力,不能孝敬父母。由一个辛苦的劳动者,变化为可怜虫。这种无声的揭露,多么深刻辛辣。
作文《从民间故事中找到纯真爱情》,也具有立意新颖的特点,作者一反常态。大胆地把“爱情”当作写作的主题,从民间故事中探究爱情的纯美。歌颂专一而真挚的爱情达到了立意创新的要求。
五、活用材料 一线串珠
活用材料,一线串珠,这是优秀作文成功的一个秘诀,也是吸引阅卷老师眼球,从面目相似的作文中脱颖而出的显眼亮点。当前的高考作文,不回避时事热点,不避开宏大主题,降低了审题难度。在高考作文复习中,一般各地老师都会分门别类地按主题编写素材让同学们熟记乃至背诵,这样,同学们面对大量的素材如何选择就成了评判考生思维水平高下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选材方面,首先需要不断积累,灵活运用,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优中选优。如有的同学不愿花功夫积累,翻来覆去就是“爱迪生发明电灯泡”“李白铁杵磨成针”之类老掉牙的故事,尽管也有典型意义,但不能成为亮点。反之,如果能从高中教材、文学经典、当今主旋律大事中选择典型事例,会让阅卷老师认定考生有广博的视野,能紧跟时代潮流,其次,要有严谨的布局,或由浅入深;或由具体到抽象;或以时间、空间等顺序行文。所有素材都是为了凸显鲜明的主题,这样,内容与形式相融无间,自成高妙。
六、诗意语言 文采飞扬
一篇优秀的文章,可圈可点的地方一定很多。除了思想深刻、内容丰富、结构精巧以外,“诗意语言,文采飞扬”也是最易引人瞩目的亮点。“诗意语言,文采飞扬”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很美,但又不是过分雕琢,而是情感、哲理和美好意象的统一。以感性见长的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及何其芳的《画梦录》、席慕蓉的《青春》;以理性见长的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以及鲁迅的《野草》、余秋雨的《都江堰》等,都是“诗意语言,文采飞扬”的典范。
除了思想、情感的提炼和升华外,运用一些有效的修辞手法,也是“诗意语言,文采飞扬”的常用表达手段。如拟人、比喻、排比等。此外,整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的变换、结合,名言警句的引用、化用和仿写,都是很好的表达方式。一些白描手法也同样富有诗意,如丰子恺的“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梅花”。语言重在传情达意,不可过分雕琢。
七、首尾呼应 卒章揭旨
首尾呼应和卒章揭旨是两种常用的文章写法。这两种方法经常配合使用,以达到中心突出、结构严谨的目的。首尾呼应,就是在文章开头提到的内容,结尾时再提一次。卒章揭旨,就是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文章中心、揭示文章主旨。文章的开头一般可以暗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埋下关于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线索,然后依此线索行文,写出主要内容,含蓄地表达文章主题。结尾用一两句话照应开头,点明主题,揭示中心,这样就做到了首尾呼应,卒章揭旨。
这两种写法结合,可以使文章结构严谨,线索清晰,条理分明。从始至终围绕着开头预设的中心和线索行文,可以把材料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文章不容易旁逸斜出。而文章前面含蓄地表达中心,结尾明确揭示中心,又能使含蓄美和中心突出完美结合,使文章条理清晰,首尾圆合。对于考生来说,运用这种方法写成的文章,更容易博得阅卷人的青睐,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意义。
八、化用素材 合理延伸
化用素村,合理延伸,是考场作文脱颖而出、胜人一筹的捷径之一,也是解决作文材料缺乏的有效途径。横看成岭侧成峰,同一则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深挖就有不同的内涌与主题。人的一生,难免受到别人物质或精神上的帮助,从人际关系看就有了情感主题;而自身也受到影响以致形成某种优秀品质(善良,助人为乐等),这就有了成长主题;从人性看,就有了恻意之心人皆有之的主题……
化用素材的方法关键是如何转述材料。化用材料成功的作文,在化用材料时都能因文而异,依据文章主题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地转述,如名人爱因斯坦,如果叙述侧重他小时候连小板凳都做得比别人差,却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就可以证明“后天努力比天赋更重要”;如果叙述侧重他第一张,第二张小板凳都做差了但不气馁。不放弃,做了第三张,那就能支撑“持之以恒”的观点;而一旦落笔点在老师对他的嘲讽,答案就可以支持“知耻而后勇”的观点,当然也可以支持“如何对待学习滞后者”的观点……从表达方式来说,可以“先议后叙”,在叙述材料前加一段有观点倾向的议论,打开观点与材料的通道;也可以“先叙后议”,叙述完材料再议论;也可以“夹叙夹议”,在叙述材料中加一些带观点的议论。
需注意的是,议论应合理而适度,不能断章取义或歪曲文意,也不能拔高。
九、铺垫蓄势 突出中心
铺垫蓄势是为了突出文章中心或为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铺陈滥染,进行烘托的一种表现手法,其核心就在“拔”和“村”上,即通过间接的手段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提前大肆渲染,制造声势,如烘云托月般使其鲜明、突出。
铺垫蓄势可以用景物铺垫,渲染烘托气氛。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景物描写,不但可以渲染气氛、寄离情感,还可以烘托人物的心理、表现人物的性格,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具体技法可以以景衬景,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也可以以景衬情,达到情景相依,自然交融的效果;还可以以景村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为下文人物出场做铺垫。
铺垫蓄势可以抓细节以蓄势,刻画人物形象。写作时,可以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把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
铺垫蓄势可以用伏笔做铺垫,暗示文章主题。写作时,要“伏”得不露痕迹,其目的在于为后面的情节蓄势,使读者对后面的情节不觉得突兀。
十、整散结合 结构严谨
整句和微句结合,能使文章读起来朗網上口,富于变化,呈现出错落有致、起伏飘宕的美感。句子结构统一,形体对称,声音和谐,能够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整句。通常,排比句和对称句都从子整句。如作文《在安静中沉淀,在风滚中有为》中“安静是‘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心不妄动;是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宁静安然;更是夜以缝日,以日以年的静默积累。”我们所熟知的对偶句,也是整句的一种形式。再说散句。与整句相反,散句显得不那么整齐,它长短不一,灵活自由,有一种挥后自如、气贯长虹的力量,如来自清散文《春》的开头:“盼望着,盼望看,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整散句结合,既明快整齐,又室于变化,摇曳多姿。
议论文写作,结构也是很重要的。结构严谨,气势凌人。给人一种庄重而整齐的感受,成熟的文章结构,可以让写作如鱼得水。常用的三种简单的文章结构:1.总分式结构:开头总述,正文陈述,最后总结。2.递进式结构;出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这种结构会给人鲜明的层次感。3.并列式结构:开篇点题,并列陈述。并列点相互并不关联,只是为了充分地论证论点。
十一、欲扬先抑 突出主旨
在艺术上,“扬”和“抑”都是一种强调手段,古往今来,写文章讲究“蓄势”。讲得就是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道理。在记叙文中,欲扬先抑一般是指从反面着手,反向入笔,极力渲染刻画所写对象的反面形象,然后笔锋突转,转入正面刻画,如此在叙述的曲折变化中,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作文时,如能巧妙运用欲扬先抑的技法,就能在层层铺垫中,使文章的主题昂扬向上、积极明快。
在高考作文中,灵活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可以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通过鲜明对比。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事例抑、扬应具有同一性和对照性。另外,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重在后扬。抑,起的是衬托铺垫的作用。详略的掌握,只有通过自己不断的写作实践,去细细地体会、指摩,才能驾轻就熟,得心应手。
十二、见解独到 立意深远
见解社到。立意深远。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也是优秀作文脱颖而出的关键。以2023年新高考巷Ⅱ为例,作文就“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好处给了一些提示,即“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对于考生来说,无论是乘车出行,还是日常学习,都有“想静静”的时刻。但是如果只这样停留在生活环境的安静,那么就不能做到“去难取精”,自然也谈不上见解独到,立意深远,要想立意新颖,别其一格,还需要考生打开思路,进行创折性思维。
比如有考生写作题为《生活有静,人生有境》,作者从“静能生第心”出发,写到“静而能净心”。最后写到“静乃有心境”。三个层次,逐步递进,从简单的安静。拓展廷伸到人生的高度,就避免了泛泛而谈,又作浅尝辄止,真正做到了立意深刻。
十三、分层论述 层次分明
分层论述是一种论证方式。就是把思想观点解剖开来,通过对各部分的深入辨析,从而达到见微知著,溯本清源的目的,它来源于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思维习惯。以观察一个人为例,首先是大体产生一个模糊的印象,然后再从这个人的面貌到衣着、言谈举止等进行具体观察。这种方式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如写“创新”话题,就可以从“学生利用顺口溜识记地理知识”“农民利用机器劳作”“科技发明智能机器”等方面论证;这种方式可以化大为小,如谈“学习”这一话题,则可化为“语文学习”“数学学习”“物理学习”等;这种方式可由表及里,揭示本质,如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就是从“现象”到“根源”,再到“本质”去分析的。
层次分明就是文章思路合乎逻辑,有一条线索联系前后,在分点论述中,几个分论点可以是并列的,如荀子的《劝学》就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的方法等方面论证的;也可以是递进的,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就是按照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结构论证的;还可以把两种方式结合使用,但这样使用需注意统一标准,才能层次分明。
十四、巧展凤头 极具磁力
所谓“凤头”,就是指文章开头。“凤头”是比喻的说法,即要求文章开头必须短小、漂亮。要做到短小,就需要文句十分凝练,能高度概括全文主要内容,让读者快速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或写作主旨;要做到漂亮,需要在段内布局和语言推敲上下功夫,可以用中心句引出下文,可以设计排比、比喻(类比)等修辞手法,可以引用名言诗句,可以借助题记,可以用特写镜头,可以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等等。
例如《喜看稻菽千重浪》一文中,以袁隆平领取最高科技奖之前仍在试验田里仔细翻看土壤的细节描写开头,这是典型的特写镜头。通过这种细节描写,生动展现了人物热爱并献身农业科研事业的精神。《乡土中国》之《差序格局》开头用“中国
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 “私’”作为中心句,下文列举“起”的具体表现,使得文章校具艺术张力,引人入胜。
“巧展凤头”需要作者在写作前有精心的设计,平时有深厚的积累,切不可套用所谓的“万能开头”来贴便签,这样只会“头”不达意,让人觉得不知所云。
十五、素材新解演绎精彩
素材,乃作文之血肉。巧妙运用素材,不仅能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说服力,还能体现作者的创新思维,演绎别样的精彩。所谓素材新解,就是站在新话题的角度或新时代的立场,对过去的素材进行重新审视和挖掘,给予新的解读,使之超越素材的常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新价值、新意义,从而使素材更加新奇巧妙,引人入胜。
比如女排精神,我们常常总结为“不畏强敌、顽强拼搏、永不言弃、团结无私”,这是完全正确的。但中国女排被关注度并不高,只有在四年一度的奥运会时才会成为焦点,更何况,中国女排还曾经历过很长时间迷茫低谷期。站在这一角度,我们又可以提炼、新解出“卧薪尝胆、无私奉献、甘于寂寞”的女排精神。郎平是中国女排的标志性人物,她对中国女排的重要贡献不言而喻,因此,这一素材又可以为“团队发展与核心人物的关系”等话题服务。
但新解要防止过度,素材的所有新意,都必须是素材本身所有,且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不然会适得其反。
十六、论证严密 说理充分
论证严密,说理充分,是作文出彩制胜的关键因素,也是作文思路清晰、内容充实、论析深透、结构严谨,有理性、有思辨、有特色的必由之路。要做到这一点,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横向拓展,是在同一个层面上,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条分缕析,分解出几个分论点来共同阐述文章的中心论点。纵向挖掘,是围绕论点至少推进三步,逐层分段深入挖掘。纵向展开议论的基本结构为:“引论一本论一结论”“是什么一为什么一怎么办”“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材料作文一般结构是“引一议一联一结”,针对社会不良现象和问题常采用“摆现象一析危害一挖根源一指办法”的结构展开论证。
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雄辩有力;引用论证,说理坚定;假设论证,令人深思;比喻论证,形象生动;类比论证,以小见大;对比论证,鲜明有力,等等。
善于思辨和辩证分析。将事物的不同方面结合起来进行全面分析,用发展的观点和一分为二的哲学观点论证,使论证全面深刻。
十七、巧用修辞 妙笔生花
巧用修辞,是美化作文语言的常用手段。就是在写景、叙事、抒情、说理时,借助比喻、拟人、对比、夸张、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妙笔生花,使形象鲜明、说理深入浅出,增强文章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比如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中,用孱头、昏蛋、废物对待大宅子的三种态度,比喻当时三种态度、三种做法,揭示了非“拿来主义”者三种可笑行径,进而以“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等来比拟需加选择的对象,从而形象地论证了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拿来。再比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多、细、密的特点。
2023年全国甲卷一考生的作文《被风吹散的蒲公英——从“时间的仆人”谈起》一文,是一篇文采飞扬的议论性散文,作者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引用、设问等修辞手法,既增添了文采和语言的感染力,又使说理更加形象。
十八、例证鲜活 语言简洁
选材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关系到高考作文的成功与出彩。选材时除了要避免选用“陈芝麻烂谷子”那样广为人知的一般性材料外,我们还要避免选用过于生僻的材料,因为这样的材料难以引起共鸣。
下面这篇作文,就在选材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主要的两个材料,一正一反,相得益彰。而且,前者直接选自几年前的高考作文材料,这种“借力发力”,因为特别能够引起阅卷老师的共鸣而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反面的材料,则是刚刚发生的现实事例,针对性极强,是“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的真实反映,因而也就富有说服力。
有了适当的材料,还应该重视如何表述,而简洁明快流畅则是基本要求。表达过程中,避免拖泥带水,颠三倒四。以此基础上,也应注重句式的变化,娓娓道来的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整句,整散结合,既有行云流水般的娓娓道来,也有朗朗上口的明快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