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好故事”如何说?给高一高二年语文学习啥启示?名师这样说
“今年好简单”上热搜
昨天高考语文考试结束后,“高考作文”迅速霸屏微博热搜,不少人认为,今年福建参加的新课标I卷作文题并不难。
那么
高考作文真的容易吗?
要怎么写出“花”来?
对高一、高二的作文教学有什么启发?
昨天,厦门一中语文老师钟斌(福建省教学名师、福建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和双十中学高三备课组组长卢珊等各路名师,在社交媒体谈了自己感受。
为什么作文题会让人感到简单?
从听故事的小孩到讲故事的青年
卢珊认为,故事春风化雨的力量,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感受者。中国的故事一代一代口耳相传,如今这一代青年长成了,他们又是新一代中国故事的讲述者。
与此同时,今年高考作文题的材料的命题风格沿袭了之前四省联考作文的风格,材料简短扼要,关键词数量精简,任务指令和对话情境以及文体限制都弱化了,考察学生对一个概念一个对象的展开阐发能力。
卢珊说,因此,考完之后,考生普遍反应说主题不陌生,能够迅速审题,抓取关键词,“好的故事”“故事的力量”都可以形成文章,而且材料对于思路的展开提示比较友好,让大家都能有话说。
“好故事”如何说?
钟斌认为,这道作文题本质上就是要求考生思考“我”和祖国、民族、时代一同成长的关于“好的故事”的联想思考的议论性文章。
如何写好我们这个时代的“好的故事”?他提出四个切人点
1.定性分析,概念界定:什么是“好的故事”
比如,历史上可歌可泣的圣贤英雄故事,富有时代气息的各行各业先进人物形象的故事。所有传统历史文化中、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感人故事,包括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各个领域、各行各业都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如以袁隆平、黄大年为代表的科技攻关英雄,以桂海潮、杨利伟为代表的航天英雄,以及那些在平凡岗位上辛勤工作、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等。
2.联想思考,多维说理:故事的力量表现在哪里?对“你”有何启示?
可以在创设具体情境角色,注重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的营造,谈谈“好故事”给你的启示,你听过见过哪些“好的故事”,他对我们学生、时代青年产生哪些正面影响和激励促进。
考生可以写“好的故事”带给自己的启发,体现个人体验的情境要求,讨论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能量,体现当下社会时代生活的情境,这毕竟可能是命题者最大的初衷。
3.联系实际,问题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那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该如何改变?
比如网络媒体中有些作品没有把握时代主旋律,就会淡忘甚至漠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历史成就,就容易滑向调侃崇高、扭曲经典、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某些经典影视改编引起轩然大波可为例证;一些庸俗、低俗、媚俗的娱乐节目也时有出现,某些很好的故事讲得生硬不活泼等等。
4.自我校准,体现思辨:讲好故事不是只能唱赞歌,“真话”本身也是好故事的组成。把“好故事”定义为只能赞美歌颂,可能导致“好”故事变为走样。好故事是“接地气”的,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真实而平凡的,不一定都是高大上的,等等,好的故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怎么写出高分作文
虽然作文题不陌生,但是,钟斌认为,这类作文题容易陷入“同质化表达”——考生受到“价值导引”和“立意正确”的影响,命题对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的考查不能很好地落实。
卢珊认为,考生可以结合什么是好故事,好故事的力量是什么,要讲好什么故事,如何讲好故事等层次纵向展开思路。再利用个体命运和民族形象横向丰富扩充,就能够形成一篇较为理想的考场作文。
卢珊提供一些更深入思考的角度。
(一) 为什么要用讲故事的方式?光是埋头苦干不行吗?
现实情况下,我国一直面对着“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而好的故事能够用事实说服人,用形象打动人,用情感感染人,用道理影响人。讲故事不仅简便易行,而且能增加传播内容的丰富性、生动性。轻松活泼的故事可以摆脱抽象和枯燥,吸引人们的兴趣,让人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去理解。故事中衍生的知识和道理也往往更容易被记住。
(二) 仅有故事足够吗,好故事的基础是什么?
话语的底气来自于实践,中国道路和中国实践的成功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坚实基础,中国人民能够做好事,才有了讲好故事的底气。故事如果失去承载的“道”和灵魂,再丰富的形式和技巧也无法产生好的效果。所以仅仅只有故事当然也是不行的。
(三) 除了做好一位中国故事的讲述者,我们还能做点什么?
作为一代青年,不仅是接续奋斗的一代人,更是开拓创新的一辈人,那么我们不仅要做讲故事的人,还要做写故事、创造故事的人。故事总是过去,新事还在发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折射出语文教育趋势?
高考落幕之时就是新一届高三启程之日,卢珊认为,从今年的考查方向看,对于高一高二的学生来说,关注时代、关注党和国家大局方向,培养青年的主人翁意识,是不变的主体,因此要结合自身,不断关注现实,培养思考现实的能力。
她认为,不能仅仅只是将“讲好中国故事”这样的表达当做一句素材积累,如果不深入思考其中的意义和价值,在考场上必然会言之无物,凌空蹈虚。
同时,有了正确的价值观,还需要有思辨的头脑,有阐发的能力,有深厚的语言功底,才能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和800字的有限空间之内精炼又充分地表达个性化的思考。
外地名师这样说
折射出语文教育的哪些新趋势?
“新华视点”记者采访多位专家进行解读
主题突出:注重培根铸魂,厚植家国情怀
注重立德树人、传承传统文化、紧扣时代脉搏,是今年高考作文题的主题方向。
对此,教育部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力争以文育人、以文化人,鼓励学生在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厚植情怀、锤炼品德、砥砺心志。
报道说,新课标Ⅰ卷的“故事的力量”,可以从新时代中国故事“主讲人”角色出发,探讨如何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生动的中国形象。
专家认为,2023年高考作文题注重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彰显家国情怀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特点,今年的全国乙卷、新课标Ⅰ卷、北京卷、天津卷都体现得比较充分。”浙江省衢州市第二中学高级教师胡欣红说。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仍是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主题。
新课标Ⅰ卷“故事的力量”,考生可以联想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苏武牧羊、木兰从军等故事带给自己的启发。
专家表示,试题命制旨在引导广大青少年勇于创新、勇于思考、勇于实践,在新时代扬帆起航,笃志前行。
考查重点:强调逻辑思维,提高思辨能力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语文试题加大了对思维品质的考查力度,引导考生提升逻辑、形象和科学思维能力。
“试题材料非常简洁,要求考生调动联想、迁移、推理等能力,发现问题、找准问题、形成观点、展开论证。这其中需要的探究精神和独立批判意识,是高中生的必备品格。”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申继亮说。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王本华看来,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注重考查考生能否更加全面地发现和思考问题,也提供给考生展示思维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的舞台。
其中新课标Ⅰ卷围绕“故事”作文,专家认为,题目材料限制少,思考空间大,十分适合展现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水平。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人表示,“解题”的过程正是思维展开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学生对作文材料的立意阐释,在文章写作中应转化为对鲜活事例的展现、对丰富事实的分析。事实材料在心中涌现、筛选并经语言文字外化的过程,也是内在思维的碰撞过程、情感的激荡过程。
“这些题目的主题,都是学生曾经思考过或应该思考的,需要考生唤起自己的生活经验,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表达。”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郑桂华提示,少一些空泛议论,多一些典型事例,多一些真情实感,立论才有依托,文章才能真正打动人。
折射趋势:引导深入思考,提倡真实表达
多位专家认为,纵观近年来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可以发现作文题更加立足学生生活,注重语文实践。由此也折射出语文教育发展的一些重要趋势。
——贴近学生生活、突出人文教育。
郑桂华表示,今年的作文题目题干简洁、要求清晰、张弛有度,体现出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
从2020年全国Ⅲ卷作文“如何为自己画好像”,到2021年全国甲卷作文“可为与有为”,再到今年新课标Ⅱ卷“青少年自己的空间”……在专家看来,近年来,语文作文题与青少年生活和心理更为贴合,有助于学生更好表达所思所想。
“作文试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便于考生展开思考与联想,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李奇说。
——深入阅读、延伸思考、个性写作。
今年新课标Ⅱ卷作文是读写结合类型的作文题,即根据试卷内其他模块材料,衍生出相关作文话题,写作与卷内其他模块材料有一定的关联性和对话性。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人指出,读写结合类试题是首次在高考全国卷中正式使用,所以只和其他模块材料进行弱关联,避免阅读障碍造成审题立意困难。透过这一题型,可以看出语文教育越来越注重阅读、写作、思考相结合,这也为接下来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
——灵活运用知识、培育核心素养。
在专家看来,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近年来,语文作文试题不在审题立意上设置门槛,更加注重展现考生的综合素养,鼓励个性化表达。
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近年来的高考语文作文告诉学生们,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勤读书、多读书、读好书。
河南省实验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张云佳表示:“结合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我们在未来授课中,既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应注重开拓学生的视野,将培育核心素养融入教育教学的同时,更好鼓励学生勇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索表达自我。”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佘峥 综合新华视点(记者王鹏、徐壮、杨湛菲、吴振东、俞菀、张建新)、厦门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