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六件事,人人能写事
我研究3-6年级统编教材,62次习作,次次都要写“事”或者必须做完事才能写,这就是说学会写事很重要。
写一件件事,需要哪些技巧与方法?需要哪些知识?这样的书、文章太多了。我不想就这些问题谈如何写事。因为我个人坚信,学生都能写事,不教,他们也能写不少,关键是如何让他们通过多读多写,写出非套作之事。
我的想法与做法是:用好教材,让学生清楚课文、习作是怎么教写事的。我一直认为,学了300多篇课文、62习作,还有那么多的小练笔,专门的习作单元,结果还有很多学生不能写出像模像样的事,说明我们的教材、教学可能共同出了问题。
1.背诵了100多首古诗,该会简单地写事了。因为所有的古诗词都是写事的,也就是说一首首古诗都是一个个故事。这里不是让学生用古诗词的方式写事。但我一直认为,应该是读一些古诗词+大量的童诗,才是儿童诗歌学习的真课程表现。而一首首童诗,同样是一个个故事。以此教学生,孩子就会自动用几行诗的方式写事了。用诗歌写事,能让儿童正式迈进写好事的大门。
2.背诵了文言文,该会简单地写事了。统编教材3-6年级,安排了13篇短小的文言文,每一则都需要背诵。老师们都知道编者意图,就是通过短小的文言文的学习,初步感受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但不得不说,这13则文言文,每一则都是用几十字或百字左右写一件事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发现,几十个字足以把一件事写清楚,写事的相关要素都能表现出来。《司马光》,连题目、标点符号在一起,40个字,时间、人物、地点、起因、过程、结果,全都有!《铁杵成针》,一个要素都不缺。告诉学生可以用几十个字写事。让学生玩起来,比那么早地让学生必须达到三五百字写事,更合理。
3.一至六年级,学了很多寓言,三年级下学期还用专门的单元来学,还要求学生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但就是不教学生写寓言。其实寓言很简单,公式就是:小故事+寓意。小故事怎么创作?所有的寓言故事都是写人的问题、缺点等,因为从古至今,也可以说只要有人在,人的这个特点改不了,那就是人人喜欢听好话,不喜欢人说其缺点或问题,尤其是当面说。但有些问题太严重了,不说、不提醒对不起身边的人或者非常重要的人物。怎么办?方法就是把这些人的缺点或问题给动物、植物、静物或其他国家的人,然后写成故事,说出道理。而阅读几部寓言经典书籍,你会发现很多同题寓言,放在一起读,故事差不多,但寓意不一样。这就是说,所有的寓言故事,我们都可以改写,加一些新的情节、人物进去,让寓意改变。这样写事,儿童可以玩。
4.把日记、书信变成常写事写作。统编教材有二次课内习作写日记,三次让学生写信。其实写日记、写信是训练学生写事的好方法。很可惜,我们的日记及写信教材编得过于简单、分散,都没有上升到课程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写作。我从课程的角度整合了这两种写作,发表的文章,都被《小学语文教与学》转载(2019年9月,转载写日记的文章;2020年6月,转载写信的文章)。我个人觉得,只有这样教,这样做,坚持几年做,学生写事,才会随手而来。
5.读后感的写作事。统编五年级有一次读后感习作训练。这一习作教材如日记、写信一样,没有从课程角度编写,而这种读后感习作,学生写了之后,没法喜欢。而学生只有喜欢上写读后感,写事的水平才会上一个新台阶。所以,创造性读后感写作教学,是必要的。怎么做?大家可以读读《朱小蔓与朱小棣跨洋对话》一书,看看朱小棣是如何说美国中小学生怎么写读后感的。
6.给孩子一个真的家庭实验室。统编教材三四年级各有一次写小实验、小发明的文章。这一教材与日记、书信、读后感教材一样,过于简单,都缺少课程化思维。这两篇习作写完,家里能给孩子建立一个实验室,这样的教学才是大成功。现在真是一个家家可以建立实验室的时代,网上只要几百元就可以给孩子买一个实验箱,就可以有数百种实验能做。做做,写写,思思,学生的文章那就不一样了,科学素养有了,这是看得出来的,最最重要的,这会点燃孩子,让孩子找到自己的创造创新等大智慧。
如果你相信,把这六件事做了,你的学生,你的孩子,一定能写好一件件事。